接下来是对日本的比赛,这场比赛队伍状态爆棚,龚翔宇也贡献了16分,攻防全面,她的拦网、发球、进攻表现无懈可击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,她的11次一传0失误,到位率达到27%。从中可以看出,龚翔宇并不靠单纯的得分去抢眼,而是通过整体的稳定性帮助球队稳住节奏。
你说她“得分平平”也许没错,但实际上,个人得分并不是全部。一传、防守、串联和稳定性,同样是女排在关键时刻“不崩”的定海神针。她不是那个永远冲刺的标枪,而是支撑起这支标枪的那根横梁。
回到2016年,龚翔宇刚进国家队时,才19岁,还是个稚嫩的新人。那时她几乎没有什么大赛经验,没人指望她能做出惊艳表现。但在半决赛对阵荷兰时,她替补上场并直接给了对手一个震撼:二号位连砸三球,把对手打得懵懵的。最关键的第四局,比分紧张到23平,她站出来,一记果断的起跳击球,帮助中国女排拿下赛点。全场她贡献了8分,仅次于朱婷和惠若琪,这不是运气,而是实力的体现。
四年后的东京奥运会,虽然整体成绩不理想,但她的个人表现依然稳定,失误少,依然是最可靠的那个。过去的龚翔宇依靠的是“狠劲”,而现在的她更多是依靠“稳劲”。
这种变化,在2023年排超总决赛中表现得尤为突出。江苏对阵上海的第二回合生死战中,二传刁琳宇因伤退场,教练蔡斌让龚翔宇顶上“临时二传”的重任。这个角色转换不是每个球员都能胜任的,要求她具备全面的技术能力。她从“攻防两端”的角色过渡到了“战术保险”,在攻防两端都能给队伍带来保障。她不再冲动地做决定,而是掌控节奏,在局面乱的时候,稳住队伍的运转。
龚翔宇走上排球这条路的经历,也挺有趣的。她的父亲是打篮球的高个子,母亲是全运会冠军的击剑选手。按理说,这样的家庭背景,应该让她选择“刀光剑影”或者“篮下对抗”,但她却偏偏对排球情有独钟。小学时,她被路过的娄老师看中了,认为她跳得高、身体协调性好。娄老师还怕她不愿意练,结果龚翔宇听到排球,眼睛一下子亮了,激动得几乎比看见糖还高兴。从那时起,每天放学后,她就往球馆跑,开始了和排球的缘分。
2004年,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时,龚翔宇在家里激动得手舞足蹈,立下了豪言:“我要进国家队!”当时,父母以为这不过是孩子的一时兴起,谁知道12年后,她真的如愿进入了国家队,并且拿到了奥运冠军。
龚翔宇的职业选择并非没有波折。毕竟,父母都是运动员,身体素质优越,关注她的人也很多。很快,一名跳高教练找上门来,认为她更适合跳高,家里人也觉得跳高的成绩来得快,择校也有优势。但龚翔宇坚决选择了排球,毫不动摇。她妈妈永远忘不了那次谈话后的情景——龚翔宇拿起一把刀,表达了她强烈的决心。这一举动震撼了母亲,也给龚翔宇留下了阴影,她曾担心会被迫离开排球。幸运的是,父母最终理解并尊重了她的选择。
经过多年的艰苦训练,龚翔宇进步飞速,很快进入了省队,并于2016年成功入选国家队,踏上了奥运赛场。
2025年,龚翔宇迎来了自己进入国家队的第10年。从那个“吓死我了”的小姑娘,到如今的队长,这10年中有许多更精彩的故事。
2016年奥运会,龚翔宇在半决赛后泪流满面;而到了2021年东京奥运会,面对队伍的低谷,她却没有哭泣,只是坚定地说:“我得扛着。”从那个被保护的小女孩,成长为能在关键时刻顶住压力的坚强队长。
2024-2025赛季的排超联赛,江苏女排一路冲到冠军,赢得了队史第二冠。全队三名球员是在第一次夺冠时就在的,龚翔宇就是其中之一。
别看她外表温和,赛场上她却有着强烈的“狼性”。当刁琳宇受伤,蔡斌一声令下,她立马顶上。即使她自己有腰伤,脚踝也崴了,身上满是伤痛,但她依旧咬牙坚持,心中只有一个信念:“队里需要我。”
这个赛季,龚翔宇的打法愈发稳健,她不再寻求太多的个人光环,而是在球队需要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,调整节奏,稳定局面。无论是比赛中的临危不乱,还是赛后的冷静思考,她都在默默地做着无声的领导。
现在的龚翔宇,已经从当初那个让人担忧的小姑娘,成长为球场上可以让所有人放心把球交给她的人。在世联赛期间,她不是没有听到外界的质疑,但她的回应依然简单而坚韧:“做好自己,不设限。”
有一场比赛,中国女排对阵土耳其时,龚翔宇23次扣球仅有5次成功,扣球效率为0%,结果她一度上了“吐槽热搜”。但仔细分析,这场比赛,她的进攻低效,更多的是在做补位、接应、串联协防等无声的贡献,这些并不在分数上,却是胜利的关键。
正因如此,教练组才会觉得她是“不可或缺”的球员。她不需要场场高分,但她一定能在关键时刻保持稳定,为球队稳住阵脚。
就像老话说的,金子总会发光。即使她不闪光,也依然是那块稳定的压舱石,支撑着全队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